報考大陸大學的台灣考生詢問最多的,就是許多大陸院校採取的「按類招生」(或稱「大類招生」)方式。事實上從早些年開始,按類招生就已經以「按院系招生」、「按大類培養」等名稱作為很多大陸大學主要的招收錄取方式。就台灣的學生和家長來說,熟悉的是以個別專業(科系)選報志願,對於大陸這種招生方式一方面不確定是否為正式入學管道,再者不清楚具體的學習方式為何。於此,就學版特就該主題作初步的介紹,讓台灣考生們在遇到按類招生的志願時有參考的依據。
何謂「按類招生」?
「按學科大類招生」亦簡稱為「按類招生」或「大類招生」,指的是大學將相近的學科,通常是同學院的專業合併為一個大類來招生。在學生初入學的前1或2年先採取通識型教育或各專業的基礎培養,爾後則讓學生依照適應情況和興趣、專長在院系範圍內自主選擇專業。
一般來說,高中畢業報考大學時,由於不熟悉各科系的學習細節,對未來就業發展方向也都還沒有具體的想像,在茫茫專業選項中難免出現盲目性的判斷,而「按類招生」則是秉持「通才教育」的理念,不但大大降低報考者在選擇志願上的困難度,亦讓考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和學習機會來了解各專業的實際內涵。
「按類招生」的模式
「按類招生」主要有三種模式:按學科招生、以基地班或試驗班招生、採取通識教育。大陸大學招收台灣學生所採用的則集中在前兩種模式。
一、按學科招生
即照院系提供志願,譬如分作新聞傳播學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法學類、工商管理類…等大類。舉例來說,若考生對經濟學、金融學、國貿都有興趣,但還無法掌握個別的差異,透過「經濟學」這一大類的培養等於一次選擇了數個專業,待一到兩年的學習後再決定研讀方向。
以北京大學為例,「中國語言文學」這一大類涵蓋有中國文學、漢語言學、古典文獻、應用語言學等專業,且報名時是文理兼類,意即高中就讀社會組或自然組的學生皆可選報;而像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則全都歸在「電子與計算機科學」大類,同樣是文理兼類。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同樣名稱的「類」,每個學校都可能有不同內容的專業,反之亦然,同專業也可能分在不同類中。像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產業經濟這6個專業;四川大學的「經濟學類」是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財政學3個專業,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等專業則歸在「金融學」大類。
二、以基地班或試驗班招生
基地班與試驗班雖然和一般學科有名稱上的不同,但同屬於正式學制,惟教學模式偏重培養專才型、研究型學生,又由於這兩種班是國家或學校專門撥款支持,因此有相對優渥的教學資源,有些大學甚至為其設立了專門獎學金。
大多數基地班、試驗班的前一或兩年會著重於中文、歷史、數學等基本學科,同時接觸專業基礎課程,之後再照學生個人興趣及科系要求這兩方面的考量將學生分到不同的專業方向。
像武漢大學哲學基地班是大陸教育部批准的國家哲學學科專業點,學校除了給該班許多優惠政策,學生完成學業後還可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班。而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文科學試驗班(國學)是以造就新一代國學研究與實踐人才為目標來培養學生,舉凡重要的傳統經典著作都在學習行列中。
擅用「按類招生」提高錄取率
學生在大學前一或兩年的大類學習中,所學的基礎課程、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更加紮實,接續學習時就更能促進具體專業上的學習和發展,基礎拓寬了,適應能力增強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畢業後考研或就業發展的需要。
要先提的是,招生規模小的學校,或像師範、醫學等特殊性較強的專業並不適合此種招生方式。但從北大、清華開始,現已有一半以上的211工程院校實施按類招生。建議台灣學生在報考大陸大學時,善用按類招生來擴大志願數量以增加錄取機會,只是選擇志願前務必先清楚各大類的專業配置為何,或者有興趣的專業歸屬於哪個大類中。
原載於「兩岸犇報」第51期 第8版 大陸就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