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夏潮助台灣學生登陸求學 遭起訴求刑

中評社2014-04-25 00:19:12

中評社台北4月25日電(記者 王宗銘)自1999年起協助台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迄今的“夏潮聯合會”24日發表聲明指出,日前遭到台灣“調查局”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為由,移送台北地方法院,被告為該會法定負責人陳福裕,依同條例82條可求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全案4月2日由台北地方法院發文傳訊,4月28日下午在地院第4法庭開庭審理。

夏潮聯合會痛批檢調濫權起訴,將在4月28日上午發起“反迫害,要交流”抗議活動,到“教育部”抗議。

“夏潮聯合會”並宣布,為免司法訴訟期間衍生爭議,決定自即日起至該案終審日止,暫停受理台灣地區考生報考大陸高校、研究所香港考區之報名與諮詢服務,並藉此向所有有志報考大陸地區高校及研究所之考生及家長表達十二萬分的歉意。
“夏潮聯合會”說,對於檢調單位逆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人民願望與歷史潮流,以司法手段箝制兩岸教育文化交流,該會深感憤怒與不解;對大陸事務及教育主管部門“假開放、真阻擋”的行政怠惰和虛偽作風,更要表示嚴正的抗議。

“夏潮聯合會”也宣布,4月28日將到“教育部”門口發動“反迫害,要交流”抗議活動,訴求一、反對打壓社會公益,赴陸求學不該被懲罰。二、反對“白色恐怖”復辟,反對以司法手段阻礙兩岸交流。三、廢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23 條之“許可制”,落實兩岸雙向交流。四、追究“教育部”、陸委會的行政怠惰與公然違法,侵害民眾學習權利與自由。

陳福裕接受中評社記者訪問時說,“夏潮聯合會”提供服務已經14年,為何現在這個服務工作被認定違法,如果說現在兩岸交流是被限縮的與緊張的,他還可以理解,可是現在兩岸教育愈來愈開放,他完全不理解此舉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發生,他百思不得其解。

陳福裕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關於台灣民間單位接受大陸教育單位委託在台招生事項作為此案引用法條是勉強的,因為“夏潮聯合會”從來沒有接受大陸教育單位委託,如果要引用法條也應該是港澳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而且“夏潮聯合會”沒有任何居間介紹的行為,民法對居間介紹有明確規範,並不是行政裁量認定的範圍。

“夏潮聯合會”現任會長許育嘉也告訴中評社記者說,多年來“教育部”應該有的“許可辦法”並沒有訂定實施,讓所謂“教育部”現在的“許可”有認定上的彈性,也就是“我去處理認定你違法,你就是違法”;如果是陳水扁政府時期封閉兩岸交流,他可以很清楚去理解為何被認為是違法,他對不合理的狀況就會有所理解,而現在兩岸教育交流更加密切,“夏潮聯合會”為赴大陸求學求助無門的台灣學子提供資訊與服務受到肯定,卻遭受此待遇,他不能理解。
“夏潮聯合會”指出,自開放兩岸民間交流以來,除經貿外,台灣社會一直存在著加強兩岸教育、文化雙向交流的強烈願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與專業人士選擇到大陸高等院校、研究所深造學習,也有越來越多台灣公私“立院”校希望招收大陸優秀學生來台就讀。而台灣“教育部”採認的大陸學歷,也由2009年41所大學,擴增至2013年的111所,今年更將增加到129所,顯見兩岸民眾對教育交流的需求,仍在不斷擴大與加深。但是,由於兩岸教育體制差異,資訊不足,一般的民眾往往想赴大陸就學,卻無從獲得訊息,而坊間許多不肖業者,利用兩岸資訊落差從中牟利,讓考生和家長支付高額仲介費用,甚至不小心走上非正式管道至大陸就讀,因而無法取得正式學歷,花冤枉錢,走冤枉路。

“夏潮聯合會”說,該會自1999年起接受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委託,“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由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楊振寧博士倡議,1985年在香港立案,以免費服務的方式提供考生諮詢與代收香港考區報名文件業務,目的即是為了解決台灣學生赴陸就學的需要和免去台灣考生為了考試報名而往返於兩岸的舟車勞頓。過去的十多年來,總共協助了近8000位台灣考生順利完成大陸大學本科與研究所報考手續,為台灣地區考生及家長提供方便,為投考民眾節省開支共計數億元台幣之鉅,得到社會各界與新聞輿論一致讚揚。

聲明並指出,事實上,早在2003年10月9日,“立法院”在朝野協商下回應民意修改並通過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關於台灣民間單位接受大陸教育單位委託在台招生事項,由過去的禁止改為開放申請,並責成“教育部”制定許可辦法,送交“行政院”審議通過後實施。可惜的是,十年來,由於陸委會的蓄意阻擋,“教育部”的行政怠惰,將“許可辦法”審議無限期擱置,致使《憲法》保障人民受教機會平等權受到斲傷,也使有心推動兩岸教育、文化交流之民間機構無法可循,申請無門,甚至被構陷入罪。

聲明說,在“許可辦法”尚未公佈實施的情況下,過去的十多年本會僅接受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委託,在台代收香港考試點(不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和福建等其他考試點)之報名文件,並提供相關業務諮詢,乃兼顧社會需要與法律規範的權宜性措施,屬非營利性質之公眾服務,既不曾從中收取任何名目之手續或服務費用,也未直接接受大陸地區任何教育機構委託居間從事仲介或代理招生之行為,因此絕無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23條規範之事證。

“夏潮聯合會”還說,該會為主管機關“內政部”正式立案之“政治團體”(政治證字零壹零號),自創會以來,以推動兩岸全面雙向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基本宗旨;該會所屬會員,不乏歷經日據時期反帝民族民主解放運動、冷戰時期反內戰和平運動,乃至軍事戒嚴時期的民主化運動之實際參與者與政治受難人。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我們從來沒少坐過政治黑牢。今天,兩岸關係從軍事對峙走向和平發展,倘若本會因服務鄉親,推動兩岸和解、合作、和平與發展之初衷,悖逆主管機關或執政當局之意志而獲罪,我們亦甘之若素,不改其志。

聲明說,對於台灣當局逆反民主精神與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司法打壓行徑,我們除將依循司法渠道尋求救濟之外,我們也在此呼籲所有關心兩岸關係前景的朋友,所有關心兩岸教育、文化交流的朋友,一起來加入“反迫害,要交流”抗議和連署。

103148439

 

[求學經驗談] 北大不遙遠

編按: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招收台港澳研究生陸續改為全面申請制。台港澳招生分作申請制與聯招考試兩個部分,意味著報考大陸高校的考生,不再受限於每個年度僅能報考一個學校裡頭的一個專業,在考試時間不衝突的情況下,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機會又多了一些。由於申請制辦法公告不過兩年的時間,大多考生沒有前例可以參考或詢問,容易手忙腳亂;有鑑於此,剛考進北大的同學特別分享了準備過程中的經驗談,提供給未來有意以申請制入學的考生們作為參考。

no17-04-1-1

北大不遙遠
作者/靜

北京大學申請制分為兩關,第一關為參閱學生的備審資料,第二關為面試。以下分享我的申請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把握第一步,申請流程的訣竅

A.北京大學申請制網路查找順序如下。 北京大學網站(http://www.pku.edu.cn)/招生就業/研究所招生/招生信息/台港澳
B.準備備審資料的動作:北大招生網頁有以下資料。 (1)報名簡章:簡章上密密麻麻寫很多,我會建議先列印出來,之後要寄備審時,一一比對自己有沒有漏掉該寄的資料。 (a)寄備審的時間 盡量不要拖到最後一天才寄,而我之前是以寄達時間為截止時間的前兩周,希望他們處理時間能寬裕一些,若無精準寄達,我還可以有時間再寄第二次,小心為妙!
(b)寄郵件的方法 一般國際快捷郵件的作業時間大概是3-5天,但會因為寄達地點靠海遠近來增減作業時間,寄發郵件時可以參考衡量。
(2)推薦函 (a)推薦函內容 按照網站上所提供的推薦函表格,感覺上拿該校的表格比較有誠意,替老師印好足夠的紙張是應該做的,而若請一位老師寫一封推薦函,我會比較傾向的作法是給老師兩封推薦函,避免老師有寫錯難以更改的窘境,特別為研究繁忙的老師體諒著想一下。
(b)麻煩教授填寫 簡章上表是推薦函,需請兩位副教授以上的老師填寫。大家都說請比較熟悉的老師寫,我覺得熟悉的定義是在大學期間指導專題的老師及導師,若沒有做專題的學生也可以請在學校比較關心自己的導師填寫,像我們學校每班配有兩位導師,請有時間且較細心的老師優先填寫,也許會有較好的效果。
(3)申請信息表 (a)內容按照所需填寫 注意系所系院代碼,小心填寫,因為之後更改蠻麻煩的,我是先去夏潮了解其代碼,夏潮那裏有很多資料,他們服務也很熱誠,這也是我一直想為大家服務的動力之一。
(b)打工經驗 除非是報考商管學院,要不然在大學期間的一些零碎打工經驗,可以填寫,但不需要詳談,因為其實沒有什麼用處。
(c)身分證號和台胞證號 請仔細詳記,因為我之前就是將台胞證放在家裡,常常打電話回去確認以作申請相關的動作,十分麻煩。
(d)其他問題 若有不懂可以打電話請教北京大學相關單位的老師,我們以虛心求教的心,我想老師會很願意回答學生。
(4)碩博士招生連結網站 (a)先申請帳號密碼,並牢記以便隨時查看。雖然我現在已經確定收到北大通知入學,但是那網站還沒有更新資訊,也許是需要作業時間吧,說不定以後那裏會有一些訊息可供參考。
(b)登入後,填寫基本詳細資料,最重要的是打印(列印)出來!建議多印一份,以免太多資料會弄混或遺失。
(c)此打印的資料要與申請表一起在校內公告備審資料截止日前(約12月)寄出。

等待過程心有忐忑

約過年期間等初步通知,碩士生的表格填寫格式,可從一個院系中挑選不同的兩個專業,每個專業可選兩種研究方向,總共有四個志願可填選,也就是說可以先選四位老師,經老師評估後,即在12月至隔年1月間用電子郵件聯繫,以了解學生意願;而博士生是需先選定自己欲跟隨學習的導師,只能填一位,所以在填寫資料時,必須先在網站上確定每位老師的研究方向及專業,這十分重要。

接下來的等待,必須隨時注意資料填寫的電子郵件信箱,而我就是差點沒注意老師寄來的郵件而誤了大事,等待的心情真是七上八下啊!

面試關鍵:真實表達、自信應對

老師評估合格並確定學生意願後,在三月底進行第二階段的面試,當天就會知道自己有沒有錄取。早上九點就要到面試會場,先在教室外頭等待,那時就是認識其他同學的好時機,多交朋友也許可以增進擴展視野、放鬆自己緊張的心情。依據面試順序,我當天是到下午五點離開北大。面試是以約七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方式,學生個別進入教室與老師們面談,台港澳學生事先都和老師有過郵件聯繫,故主要針對該位老師,老師也會針對自己的學生特別問問題。當天,老師是先請我自我介紹,我想每位學生都這樣做過一遍吧,尤其我們台港澳的學生安排的面試順序比較後面,就像應徵工作一樣,老師們也辛苦地聽其他學生說很多話了,我們怎麼在一開始就讓老師們以最輕鬆的方式注意到我們的特色就變得很重要。其實老師們都很好,畢竟他們也經歷過學生生涯,並不會刻意刁難學生。我們只需要在當下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在謙虛和自信之間拿捏好平衡點,便是面試的關鍵!

錄取通知

大約在六月底,錄取通知書會開始以EMS方式寄發,建議大家上ppt大陸學生網站,看看其他學生收到通知書的情形,若遲遲無法收到郵件,可以向系所電話詢問。主動查詢是表現誠意的好方法之一,而我在過程中遇到很熱心的老師,積極幫我解決我的問題,十分感謝,以後我也會以幫助別人的心持續這種精神!

小記

(a)利用時間造訪系所和學長姐

因為台灣─北京來回一趟的機票要價18000元,實為一筆大數字,所以如果有機會,可以面試前後在北京多待一些時間,造訪未來就學的研究室。

(b)申請住宿&聯絡老師

若學生接下來打算住在學校宿舍,約在七月初就要上網申請,登入網站需要的帳號密碼會寫明在錄取通知單內。

暑假期間,我是以電子郵件方式和老師聯繫,說明在暑假期間需要複習的相關課程並閱讀老師開的參考書目,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在還未入學前多充實自己將為不二法門,希望在北大有努力奮鬥的成果。

(c)註冊&繳費

註冊日期約在九月初,繳費截止日約在八月底。來不及繳費的學生可以在註冊當天帶現金去繳納,學校會給一張農民銀行的提款卡,我們都將學費、住宿費存入,學校會一併從提款卡中扣除,十分方便,至於農民銀行的開卡動作,到北京大學內再執行即可。願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原文刊載於〈兩岸犇報〉No.17期

 

[求學經驗談] 從台灣到上海—台灣青年大陸求學記

從台灣到上海—台灣青年大陸求學記

0002  0003

文/陳祖恩(復旦大學民商法研究所台生)

我和上海第一次的邂逅是在2010年的夏日,當初上海正舉辦著世博會。我抱著旅遊及開拓視野的心情來到了這個城市,也因此奠定日後來此的念書的基石。

 選校、報名、考試

 當初考慮到大陸整體的發展性以及上海的國際化和商業化,因此一開始便鎖定上海的學校。復旦大學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名校,而自己在大學時期所讀的又是法律系,於是,我報考了復旦大學的民商法研究所。

 對於考試的準備,我先是瀏覽復旦大學的網站,從中搜尋參考書目。找到書目後,從淘寶上搜尋相關書目,其實很多書目因為年代久遠又沒有再版,大都是影印書。再加上海運寄來台灣礦日廢時,所以我個人當初選擇購買電子檔的方式。

 以法律而言,需要留意的是兩岸用語的差異跟比較,至少要達到一看到就能反映並轉換相應名詞的地步。除了考古題外,也可以上大陸的網站尋找相關考題,亦要參考陸生他們的試題,會有許多參考性。而英文尤其重要,以復旦而言,英文往往會成最後是否錄取的關鍵,而本地生的考研真題試卷內的字彙會有些許和港澳台考試重複,對於沒時間準備的人不失為一個速成的辦法。當然,港澳台的試題也是要看的,可以從反覆練習中,掌握應試的訣竅。

 初來乍到

 考取報到當天,會有台生會的相關宣傳,但由於法學院位於江灣校區,而此校區目前僅有法學院一個學院,所以都是靠學長姐們的引薦。台生會對於剛到此的新人們有很大的助力,舉凡簽證的代辦,每學期港澳台生的出遊或是各校台生的活動等等,都是由台生會所舉辦。尤其是簽證,一般人拿到的都是時效三個月的一次性簽證,這對在此讀書地學子們相當不便。所以當一切都安頓的差不多的時候,處理長年的多次入出境簽證是當務之急的。這裡分為兩年期的和三年期的兩類,最大的差別在於三年期的要辦理體檢,一次800元人民幣,僅需要暫時住宿證明、兩吋大頭照、台胞證、台灣護照。暫時住宿證明必須等到入住後向學校申請,一般來說台生會都會指導台生辦理,所以新學期的台生說明會務必要參加。

 在我們學校,本科生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大學生,是住在港澳台生的宿舍裡面,而研究生則和本地生合住。我個人實比較喜歡後者,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和本地同學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的文化。

 很多人可能會對學費有所疑問,以我的學校而言,一學年是1萬塊人民幣,其他學校大都如此,皆是比照本地生。只是大陸研究生有些可能會是免學費,就是名義上有學費,但實際上並不需要交。而這也和我下面要說到研究生的分類有關。

 研究生分為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在法學院裡就是法律碩士及法學碩士的區別。法律碩士一般稱之為「非法」,其與法學碩士相同,修業年限皆是三年。差別在於法律碩士人數較法學碩士為多,而課程多半是將大學課程在這三年內上完,而法學碩士就和台灣一般的碩士較為類似。此外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法律法學碩士,一般稱之為「雙法」,修業年限是兩年。課程內容和法學差不多,直白一點的說,多半是沒考上學術碩士,但也有相當程度者,但還是有少數是因為修業年限,或是個人因素的考量而選擇雙法。

 有關獎學金,學術碩士獎學金覆蓋率是70%,比例、金額都比專業碩士為高,但這些大都和台生無關,台生多半能申請的都是港澳台生獎學金或是單獨的台生獎學金,金額多半較陸生稍微少一些,而獎學金實際金額就看每個學校。在復旦,港澳台生一等獎為人民幣7000元、二等獎5000元、三等獎則是4000元,人數總共50人左右,是大學部、研究生以及博士生一起綜合評價,這也是和本地生最大不同處。我個人認為只要用功,台生獎學金不難申請。

 生活花費

 上海的生活花費感覺比台北少大約20%左右,但享受性的消費就比台北要來得高。比如說同樣折合台幣3、400元的一頓飯,在台灣吃的就比較好。除了一些路邊小攤或是簡單的小店外,一頓飯也差不多要150元台幣左右。

 在學校裡,學校食堂由於有政府的補助,所以費用會比外面稍微低廉,大約8元人民幣上下。假如會自己做飯,所購買食材的價格大概也差不多,可能用料會稍微實在一點,但由於只有一個人,花樣就無法弄得比較多以避免過量。校內所有的用錢方式,都可以用「校園一卡通」來解決,舉凡是吃飯、洗澡到校內超市購物等等。以研究生而言,學生證的功能只是每學期蓋蓋註冊章而已,但本科生就可以持學生證在旅遊景點購買較優惠的票價。

 大陸和台灣最大不同地方就是旅遊,幾乎所到的各地都要門票,而且動輒200元人民幣,所以,每次到著名景點旅遊,往返交通先不說,門票也是筆很大的開銷。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旅店有分可不可以接待外賓,如果不是和本地生一起,這會是很大的問題,必須要找價格較貴,能接待外賓的旅店。

 學校特色

 以上海各校法學院教授為例,復旦及華東政法大學等一般台灣較耳熟能詳的老師們年齡稍長,多半也有自己的成就。而像同濟大學這類,老師年齡稍輕,觀點可能也會比較新穎。

 另外,我在學校能深刻感覺到上海就是個國際化的都市,譬如留學生相當多,光是民商法研究生,班上同級的就有一對韓國夫妻以及兩個美國人。此外,於上個學期還有一位日本的律師以及韓國的法官來此短期進修,在校園裡更是有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學校幾乎每天都會舉辦講座,日前美國哈佛著名哲學教授麥克.桑德爾也來復旦演講。學校不定期也會有許許多多的企業宣講會,介紹自己的企業和招募新血。

 本地生和台生不一樣,他們並不像台灣有打工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到公司或是事務所實習。這樣其實是種互惠的方法,企業可以節省薪資開銷,而學生也可以提早接觸到實務。雖然工作的性質大多是取代性比較高的文職,但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及未來的就業比較有助益,甚至能提早做好生涯規劃。

 大陸還有一個特點,地域性很強。雖然北大、政法等校的法律專業比復旦好,但是在上海,復旦是跟北大同等級的,可是,一個復旦畢業生若是到北京就業,優勢可能就沒有那麼的強。這或許跟在地文化以及人脈網絡有關連吧。

 就業選擇

 由於我自己本身專業的關係,只能就法律方面舉例。台灣人要在大陸作法律相關的工作,必須要考取司法從業證照,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司法考試。但是,台灣人考到證照後,並不像大陸人一樣能夠從事訴訟業務或是考取與法律有關的公職。台灣人進入律師事務所後,僅能處理非訟業務以及涉台的家事案件,或是進入企業當法務。不過目標設定在企業的話,司考通過的必要性就沒那麼迫切了。

 來大陸讀書,不能一股腦地認為這邊是未來的趨勢或是發展性大,除了滿腔熱血外什麼也沒有準備就跑來,這樣會有許多失落。必須事先做足功課,謹慎的思考過後,再下決定。兩岸還是有許多的風土民情上的差異,無論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上,必須有了某種程度上的了解後再跨海而來。

 原文刊載於〈兩岸犇報〉No.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