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經驗談] 從台灣到上海—台灣青年大陸求學記

從台灣到上海—台灣青年大陸求學記

0002  0003

文/陳祖恩(復旦大學民商法研究所台生)

我和上海第一次的邂逅是在2010年的夏日,當初上海正舉辦著世博會。我抱著旅遊及開拓視野的心情來到了這個城市,也因此奠定日後來此的念書的基石。

 選校、報名、考試

 當初考慮到大陸整體的發展性以及上海的國際化和商業化,因此一開始便鎖定上海的學校。復旦大學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名校,而自己在大學時期所讀的又是法律系,於是,我報考了復旦大學的民商法研究所。

 對於考試的準備,我先是瀏覽復旦大學的網站,從中搜尋參考書目。找到書目後,從淘寶上搜尋相關書目,其實很多書目因為年代久遠又沒有再版,大都是影印書。再加上海運寄來台灣礦日廢時,所以我個人當初選擇購買電子檔的方式。

 以法律而言,需要留意的是兩岸用語的差異跟比較,至少要達到一看到就能反映並轉換相應名詞的地步。除了考古題外,也可以上大陸的網站尋找相關考題,亦要參考陸生他們的試題,會有許多參考性。而英文尤其重要,以復旦而言,英文往往會成最後是否錄取的關鍵,而本地生的考研真題試卷內的字彙會有些許和港澳台考試重複,對於沒時間準備的人不失為一個速成的辦法。當然,港澳台的試題也是要看的,可以從反覆練習中,掌握應試的訣竅。

 初來乍到

 考取報到當天,會有台生會的相關宣傳,但由於法學院位於江灣校區,而此校區目前僅有法學院一個學院,所以都是靠學長姐們的引薦。台生會對於剛到此的新人們有很大的助力,舉凡簽證的代辦,每學期港澳台生的出遊或是各校台生的活動等等,都是由台生會所舉辦。尤其是簽證,一般人拿到的都是時效三個月的一次性簽證,這對在此讀書地學子們相當不便。所以當一切都安頓的差不多的時候,處理長年的多次入出境簽證是當務之急的。這裡分為兩年期的和三年期的兩類,最大的差別在於三年期的要辦理體檢,一次800元人民幣,僅需要暫時住宿證明、兩吋大頭照、台胞證、台灣護照。暫時住宿證明必須等到入住後向學校申請,一般來說台生會都會指導台生辦理,所以新學期的台生說明會務必要參加。

 在我們學校,本科生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大學生,是住在港澳台生的宿舍裡面,而研究生則和本地生合住。我個人實比較喜歡後者,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和本地同學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的文化。

 很多人可能會對學費有所疑問,以我的學校而言,一學年是1萬塊人民幣,其他學校大都如此,皆是比照本地生。只是大陸研究生有些可能會是免學費,就是名義上有學費,但實際上並不需要交。而這也和我下面要說到研究生的分類有關。

 研究生分為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在法學院裡就是法律碩士及法學碩士的區別。法律碩士一般稱之為「非法」,其與法學碩士相同,修業年限皆是三年。差別在於法律碩士人數較法學碩士為多,而課程多半是將大學課程在這三年內上完,而法學碩士就和台灣一般的碩士較為類似。此外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法律法學碩士,一般稱之為「雙法」,修業年限是兩年。課程內容和法學差不多,直白一點的說,多半是沒考上學術碩士,但也有相當程度者,但還是有少數是因為修業年限,或是個人因素的考量而選擇雙法。

 有關獎學金,學術碩士獎學金覆蓋率是70%,比例、金額都比專業碩士為高,但這些大都和台生無關,台生多半能申請的都是港澳台生獎學金或是單獨的台生獎學金,金額多半較陸生稍微少一些,而獎學金實際金額就看每個學校。在復旦,港澳台生一等獎為人民幣7000元、二等獎5000元、三等獎則是4000元,人數總共50人左右,是大學部、研究生以及博士生一起綜合評價,這也是和本地生最大不同處。我個人認為只要用功,台生獎學金不難申請。

 生活花費

 上海的生活花費感覺比台北少大約20%左右,但享受性的消費就比台北要來得高。比如說同樣折合台幣3、400元的一頓飯,在台灣吃的就比較好。除了一些路邊小攤或是簡單的小店外,一頓飯也差不多要150元台幣左右。

 在學校裡,學校食堂由於有政府的補助,所以費用會比外面稍微低廉,大約8元人民幣上下。假如會自己做飯,所購買食材的價格大概也差不多,可能用料會稍微實在一點,但由於只有一個人,花樣就無法弄得比較多以避免過量。校內所有的用錢方式,都可以用「校園一卡通」來解決,舉凡是吃飯、洗澡到校內超市購物等等。以研究生而言,學生證的功能只是每學期蓋蓋註冊章而已,但本科生就可以持學生證在旅遊景點購買較優惠的票價。

 大陸和台灣最大不同地方就是旅遊,幾乎所到的各地都要門票,而且動輒200元人民幣,所以,每次到著名景點旅遊,往返交通先不說,門票也是筆很大的開銷。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旅店有分可不可以接待外賓,如果不是和本地生一起,這會是很大的問題,必須要找價格較貴,能接待外賓的旅店。

 學校特色

 以上海各校法學院教授為例,復旦及華東政法大學等一般台灣較耳熟能詳的老師們年齡稍長,多半也有自己的成就。而像同濟大學這類,老師年齡稍輕,觀點可能也會比較新穎。

 另外,我在學校能深刻感覺到上海就是個國際化的都市,譬如留學生相當多,光是民商法研究生,班上同級的就有一對韓國夫妻以及兩個美國人。此外,於上個學期還有一位日本的律師以及韓國的法官來此短期進修,在校園裡更是有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學校幾乎每天都會舉辦講座,日前美國哈佛著名哲學教授麥克.桑德爾也來復旦演講。學校不定期也會有許許多多的企業宣講會,介紹自己的企業和招募新血。

 本地生和台生不一樣,他們並不像台灣有打工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到公司或是事務所實習。這樣其實是種互惠的方法,企業可以節省薪資開銷,而學生也可以提早接觸到實務。雖然工作的性質大多是取代性比較高的文職,但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及未來的就業比較有助益,甚至能提早做好生涯規劃。

 大陸還有一個特點,地域性很強。雖然北大、政法等校的法律專業比復旦好,但是在上海,復旦是跟北大同等級的,可是,一個復旦畢業生若是到北京就業,優勢可能就沒有那麼的強。這或許跟在地文化以及人脈網絡有關連吧。

 就業選擇

 由於我自己本身專業的關係,只能就法律方面舉例。台灣人要在大陸作法律相關的工作,必須要考取司法從業證照,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司法考試。但是,台灣人考到證照後,並不像大陸人一樣能夠從事訴訟業務或是考取與法律有關的公職。台灣人進入律師事務所後,僅能處理非訟業務以及涉台的家事案件,或是進入企業當法務。不過目標設定在企業的話,司考通過的必要性就沒那麼迫切了。

 來大陸讀書,不能一股腦地認為這邊是未來的趨勢或是發展性大,除了滿腔熱血外什麼也沒有準備就跑來,這樣會有許多失落。必須事先做足功課,謹慎的思考過後,再下決定。兩岸還是有許多的風土民情上的差異,無論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上,必須有了某種程度上的了解後再跨海而來。

 原文刊載於〈兩岸犇報〉No.65期